一、劳动法员工没签合同怎么办
若员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权益。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合同,员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每月支付二倍工资。员工需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员工可先与单位协商,要求签订合同并支付相应赔偿。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其责令单位改正。也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法员工疾病可以解聘吗
根据《劳动法》规定,员工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若医疗期满后,员工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医疗期内不可解聘患病员工,医疗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可依法解聘,但需按规定程序操作并支付相应补偿。
三、劳动法员工工伤期间工资按合同金额来吗
工伤期间工资发放遵循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原则。“原工资”一般是指正常出勤月工资的70%。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若劳动合同约定了工资数额,通常以此为计算基础,但如果实际发放的工资高于合同约定,应以实际发放工资为准。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应按月支付工资。比如员工月工资合同约定5000元,正常出勤也是5000元,那么工伤期间就按5000元发放。若员工实际月工资6000元,即便合同约定5000元,也应按6000元发放。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的,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权。
当面临劳动法员工没签合同的情况时,除了文中提到的相关权益保障,还有一些要点值得关注。比如,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计算起止时间如何确定,这对于准确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另外,如果因为未签合同产生纠纷,在劳动仲裁或诉讼时,需要准备哪些额外的证据来增强自己的诉求说服力。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若你在处理员工没签合同相关事宜时,对这些拓展内容还有疑问,不要迟疑,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提供精准且详细的解答,助你明晰权益、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