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网页版
91.62MB · 2025-11-21
在氢能中长期规划中,液氢被明确为储运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这种原长期主要服务于航天发射领域的氢储运技术路线,开始快速向民用拓展。目前,国内液氢从液化、储运到应用的产业链条已经基本打通,逐步开始从科技示范向产业应用阶段过渡,与此同时,供应链也趋于完备。
液氢供应链“趋于完备”
氢的液态储运,是指将氢能从气态转化为液态再进行储存运输的方法。液态储氢技术包括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液氨储氢和甲醇储氢四类,其中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是最主要的两种液态储氢技术,两者相较,低温液态储氢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现有的应用场景而在发展上相对领先,本文所介绍的液氢,皆指低温液氢。
液氢(指低温液态储氢)作为解决氢气大规模、长距离运输的关键路径,近年发展迅猛。到现在,这一技术在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从上游液氢生产、到中游储运、到下游应用在内的产业链,并落地了两大示范项目。
液氢生产方面:中科富海、航天六院已经能每天生产5吨的液氢。国富氢能建成国内首套10吨级民用氢气液化设备。除了这些代表性企业,国内布局液氢生产装备与液氢供应的企业在持续增加。今年年初,利源集团百亿氢能产业示范基地——首个年产液氢2.3万吨的氢能供应基地开工。4月15日,旭阳集团5吨/天液氢示范项目顺利通过河北省发展和改革会审核初选及公示。蜀道装备目前已完成第二代5吨/天大规模氢气液化工艺及核心装备的研发,下一步,其将积极推动液氢技术在轨道交通、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示范应用。
成立于2020年科安创能,正在为科研院所、液氢发动机、液氢部件研发等单位提供液氢设备,协助其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同时也在为空天经济领域客户提供液氢储存、液氢加注等技术及服务。据悉,由科安创能协助研发的大型氢液化设备所生产的液氢燃料,已助力某型号火箭顺利升空、成功并轨,这也是我国航天领域首次使用全国产的氢液化装备。去年12月,中科清能自主知识产权5吨/天氢液化装备成功下线。
液氢储运方面:储罐方面,国内固定式大型液氢储罐技术相对成熟,中集安瑞科旗下的中集圣达因开发出国内首台400立方米商用液氢球罐;今年7月,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华威公司20m³液氢储罐自主研发成功;陕西同尘和光可提供储罐定制服务,可设计制造5~600 L液氢储罐等。储运槽车方面: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如中集安瑞科、国富氢能,成功研制出40立方米左右的液氢槽车并投入使用,更大容量的产品还在研发和测试中。
液氢加氢站方面:国内已建成多个液氢加氢站示范项目,如北京大兴、河北张家口等。相关设备方面,东德氢能推出快易捷液氢加氢站,还研发了液氢柱塞泵,该产品具有占地面积小、功率密度高,维保简单等特点。
厚普股份及子公司安迪生持续推动氢能加注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与国产化替代,也已经形成液氢枪、液氢流量计、液氢泵、液氢真空绝热低温管、液氢空温式汽化器等在内的核心产品矩阵,实现多款液氢核心零部件产品的国产化研发。
车载液氢系统方面:去年,天海工业自主研发的车载液氢瓶在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顺利通过了液氢介质下的低温性能测试及安全性试验。今年6月,中集圣达因自主研发的液氢车载瓶完成液氢介质关键性能试验,实测数据显示其液氢介质工况下的日蒸发率、无损维持时间、液位监测精度等各项核心指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另据悉,未势能源和河南利源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未势利源,项目一期就投建了车载液氢系统生产线,产能是两千台一年,公司预计2026、2027年会逐步有批量需求。
国内制造液氢装备的项目还在增多。今年6月,嘉兴国富氢能特种设备有限公司集液氢装备智能制造为一体的现代化基地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达5亿元,完成后,将配备196台(套)先进设备,包括加工设备、清洗真空设备、检测设备及运输仓储设备等。该基地将具备年产15000套车载液氢供氢系统和200套液氢船用罐的能力,形成集技术研发、高端制造和场景示范为一体的液氢全产业链闭环体系。该项目预计于2027年1月15日正式投产。
液氢阀门方面,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液氢阀门可分为工业用、车载用,其中工业用液氢阀门由于在航天等领域已有充足的应用及验证,其发展相对会更为成熟;车载液氢阀门,则主要是由工业阀门衍生而来,只不过由于空间限制,无法将体积做大从而提升保温性,且由于车载属于移动场景,会涉及各式环境,整体设计理念与工业阀有所区别。目前国内在车载液氢阀门方面,也已形成供应商,包括杭氧工装、富瑞阀门、未势能源、苏州纽威阀门、威兰阀门、上海齐耀动力、苏州先创流体等。
其中,未势能源已突破液氢温区超低温自适应内漏密封技术、低功耗电磁驱动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完成车用液氢过流阀、电磁液氢截止阀等系列阀件,并配合液氢系统进行搭载车辆试验。苏州先创自主研发的包含液氢安全阀、液氢减压阀、液氢集成式调压阀、液氢截止阀、液氢过流阀等共10款车载液氢供氢系统阀门已形成小批量销售规模,并已在液氢重卡等车载液氢供氢系统中装配应用。
下游应用端:北汽福田和一汽,都已经推出了续航1000公里的液氢重卡。中国船舶集团已经发布了他们研发的万吨液氢船。去年,国内已经实现了液氢无人机的飞行测试。也是在去年,由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执行的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运输船顺利抵达深圳盐田港,完成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今年1月9日,国内首个液氢驱动的吨级eVTOL无人飞行器成功试飞。今年3月,由航天六院101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完成与一汽蓝途“星熠”液氢燃料电池牵引车的跑车测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液氢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30家,发展迅速,在明显从“0-1”向“1-10”阶段迈进。随着国内在液氢技术攻坚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以及场景日益丰富,涌入液氢赛道布局的企业应该会越来越多。
两大示范项目落地探路液氢商用
除了产业链在日渐完善,目前国内已经打造出两个液氢示范项目。
其中一个示范项目是中科富海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全国首条民用液氢全产业链示范工程。该项目位于位于安徽省阜阳市民用液氢工厂,核心设备成功突破了6项关键核心技术,包括:1)大规模高效液氢制取装备的氢气液化工艺流程优化、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重载氢气透平膨胀机以及集成与调控技术;2)基于氢气制冷循环的液氢制取装备总成以及智能运行控制技术;3)大温差交变载荷条件下大型真空液氢球罐及液氢汽车罐车总体结构安全设计与绝热技术;4)大型液氢球罐现场建造技术;5)基于液氢储存的高效压缩与快速加注技术;6)氢液化、储存、加注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关键技术。
项目液氢制取装备的核心设备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已经实现5吨/天氢制取装备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自主可控,装备液化能力达到5.27吨/天,生产每千克液氢能耗为11.8千瓦时,在阜阳民用液氢工厂截至今年10月,已连续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
项目成功研制出基于国产化低能耗液氢制取装备建成的民用液氢工厂、400m³高真空多层绝热高性能低蒸发率大型液氢球罐与40m³液氢运输汽车罐车、液氢储存型气氢加注站、集成化/智能化液氢工厂与液氢加氢站安全风险远程监测预警平台。
另一个示范项目是国家钒钛高新区液氢全产业链项目。该项目位于四川攀枝花,总投资8300万元,包括建设一座液氢工厂并配套液氢重卡。项目精准地串联起了从生产到应用的完整闭环,将直接服务于国内首批先进液氢重卡的路试与运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清洁化。项目生产的液氢纯度能确保达到99.999%、力争达到99.9999%,能为高端制造业赋能。
两大液氢示范项目的落地,为国内液氢的商业化破局奠定了基础,让业内外看到了这一技术路线商用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也在为液氢商业化铺路。交通运输部最近发布的《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将于2026年3月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液氢道路运输的合法化和标准化迈出关键一步。在这两大示范项目的带动及政策的加持下,国内液氢产业有望很快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国内液氢产业链在趋于完备,整体处在了从科技示范向商业应用过度的阶段。液氢发展潜力巨大,但它前方的道路也是充满挑战的,包括装备低蒸发率设计和材料性能、降低全链条成本、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等。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的持续共同努力。可以看见的是,已经在有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与科研机构在这条路上“狂奔”。液氢真正“解题”商业化的时间,应该我们比想象的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