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噩梦:路边咖啡馆免安装绿色中文版
2.25G · 2025-10-29
为什么会跨域?跨域是谁附加的限制?为什么 APP 不会有跨域问题?
首先跨域问题是由于浏览器的同源策略(Same-Origin Policy)导致的,基本上所有浏览器都有限制,默认情况是不允许跨域访问的!!
APP 的请求不受浏览器的同源策略限制,所以不存在跨域。类似一个服务器像另一个服务器发起请求一样,也不会受跨域影响。
想想一下:如果浏览器没有同源策略限制,A 网站可以随意访问 B 网站内容,那么现在 BAT 这些一线大厂还有护城河吗?所有网站的数据都无隐私可言了,各种钓鱼网站在浏览器中横飞!!那世道...简直太美~~
同源:指的是协议、域名和端口都相同。任意一个不同,都会触发浏览器的同源策略,从而导致跨域。
以 MDM 的一个文档地址为例,看看 URL 不同的组成部分:https://developer.mozilla.org:443/zh-CN/docs/Web/JavaScript?a=b#hash

虽然默认情况下浏览器是不允许跨域访问的,但通过一些配置手段,还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主流的跨域共享方案,由服务器配置响应头告诉浏览器是否允许跨域访问:
// 或 * 表示所有源都可以访问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s://domain.com
// 允许的方法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OPTIONS
// 允许的自定义头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Content-Type, Authorization
// 允许携带 Cookie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原理就是前端请求同源服务器,由同源服务器向跨域目标发起请求,再由同源服务器返回结果给前端。绕过了浏览器同源策略,但需要服务器支持,如果请求量太大,对自己的服务器要求很高。
比如 nginx / node 中间件 / 开发环境的 dev-server 都是这种方式,以 nginx 跨域配置为例: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s://domain.com/; # 需要请求的跨域目标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
WebSocket 是 HTML5 新增的协议,允许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全双工通信,天然支持跨域访问。由于是双向通信,所以对服务器压力也不小。
const ws = new WebSocket('wss://domain.com');
ws.onmessage = (event) => console.log(event.data);
利用 <script> 标签,向目标服务器发起请求,目标服务器需要返回一段函数调用,将数据返回给前端。缺点是仅支持 get 请求,还容易引发 XSS 攻击!
function handleResponse(data) {
console.log(data);
}
cons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domain.com/data?callback=handleResponse';
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
https://domain.com/data?callback=handleResponse 需要返回 JS 代码调用函数执行:
handleResponse({ data: 'hello' });
此方式一般多用于 iframe 的跨域通信,比如 A 网页使用 iframe 嵌入 B 网页,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 postMessage 通信:
发送者:
// 发送方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data', 'https://target-domain.com');
接收者:
// 接收方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event) => {
if (event.origin !== 'https://source-domain.com') {
return;
}
console.log(event.data);
});
浏览器的版本升级后,一些老旧的跨域方案被弃用,比如:
在过去,如果同一个主域名,子域名不同的情况,比如:a.domain.com 和 b.domain.com 之间进行通信,可以通过设置 document.domain = 'domain.com' 来解决,但现在的浏览器已经限制使用了!!
此方案有一些复杂,需要一个空白的同源页面用于绕过浏览器的同源策略,然后获取 iframe 的 name 属性值,此处有大小限制,最多 2MB 的数据。
流程:
源页面A (domainA.com)
↓ 创建iframe指向代理页面B (domainB.com)
代理页面B (domainB.com)
↓ 接收数据并存入 window.name
↓ 跳转至与A同源的空白页面C (domainA.com)
源页面A
↓ 访问iframe的window.name获取数据
流程图:

目前项目开发基本上已经不在使用这种方式,毕竟绕来绕去的,还不如一个 postMessage 跨域方案简单。
通过修改 URL Hash 实现父子 iframe 间单向数据传输,虽然勉强也能算作一种跨域方案,但由于 URL 的长度限制,数据量也不能太大,实际使用中也不简单,所以项目上也很难见到它的身影~~
流程图:

除了文章中这 8 种跨域方案外,还有一些单向数据通信的方法,比如说:
1、使用 Fetch API 的 no-cors 模式。
2、利用图片的 src 属性发起 GET 请求。
3、使用 sendBeacon 发送分析数据。
这些方法都只能向服务器发送数据,没办法获得服务器的响应,所以一般多用于一些数据统计,比如:百度统计、谷歌分析等等。
当然也有一些歪门邪道,比如说:修改浏览器的配置允许跨域,编写浏览器插件支持跨域等等。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前端路引】,欢迎 微信扫一扫 查看更多文章。
本文来自博客园,作者:前端路引,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linx/p/19171207
2.25G · 2025-10-29
61.6G · 2025-10-29
509M · 2025-10-29
2025-10-29
维基百科创始人谈 Grokipedia:那么多夸马斯克的内容,能中立才怪
2025-10-29
红米“干翻”小米:REDMI K90 Pro Max 手机采用「按键防晃动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