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走一走计步器
153.52MB · 2025-09-26
想象一下:你在实验室里辛苦调好了一个 AIGC(AI Generated Content) 模型,结果把它塞到服务器上运行时,环境报错比模型的 loss 曲线还要陡峭。
于是,容器化就像是为模型准备了一只移动的小房子——无论它在实验室、测试服务器,还是生产服务器运行,都能保持相同的依赖、相同的空气湿度(咳咳,其实是相同的 Python 环境)。这不但解决了“环境依赖地狱”,还让你在部署时多了一句自信的台词:
在容器中跑 AIGC 服务时,难点不在于模型能不能运行,而在于 Web 应用 如何适配。下面分层拆解:
Web 应用的前端,只知道它想要拿到一张图、一篇文或者一句诗。于是请求长这样:
// 前端发起请求
fetch("/generate", {
method: "POST",
body: JSON.stringify({ prompt: "写一首关于CPU的现代诗" }),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then(res => res.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返回结果:", data));
后端需要把请求转化为 GPU 调用,同时确保不会让显存像晚高峰地铁一样被挤爆。于是我们会写一个中间件队列,把请求顺序安排:
// 简化版请求队列
class RequestQueue {
constructor() {
this.queue = [];
this.processing = false;
}
async addTask(prompt, handler) {
this.queue.push({ prompt, handler });
if (!this.processing) {
this.processing = true;
while (this.queue.length > 0) {
const task = this.queue.shift();
await handler(task.prompt);
}
this.processing = false;
}
}
}
这就像在餐厅叫餐:前端是顾客,模型是大厨,后端是排号机。
Web 服务和模型要正确打包在容器里,大概就是这样的“食谱”:
FROM node:18
# 安装依赖
WORKDIR /app
COPY package*.json ./
RUN npm install
# 拷贝代码
COPY . .
EXPOSE 3000
CMD ["node", "server.js"]
(提示:如果模型庞大,可以单独做一个容器,用 REST 或 gRPC 服务通信,而不是把模型直接塞进 Web 容器里。)
容器化只是“装房子”,真正的挑战是 如何调度房子里的电、水、煤气——也就是 CPU、GPU 和内存。
CPU 是多线程工人,炒菜虽然慢点,但谁都能帮忙。调度上通常用 k8s request/limit 来限制资源,避免一个模型吃掉整个宿主机的算力。
GPU 是画师,手艺超群,但脾气暴躁:显存爆掉后模型直接罢工。所以我们要用 NVIDIA runtime 支持,并通过 Kubernetes 的 device plugin 指定 GPU 数量。
场景比喻:
下面是一个简化版的容器化 AIGC 部署架构图(ASCII 艺术来凑 ):
┌────────────┐
│ Client │
└─────┬──────┘
│ HTTP
┌─────▼─────┐
│ Web App │ ← Node.js 容器
└─────┬─────┘
│ REST
┌───────▼─────────┐
│ AIGC Service │ ← 模型容器 (GPU)
└───────┬─────────┘
│
┌─────▼──────┐
│ Kubernetes │
└────────────┘
容器化让 AIGC 服务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环境变得优雅,不再依赖“运维拍脑袋式运气”。技术适配让前后端沟通顺畅,资源调度确保不会一锅端翻车。
而作为开发者,我们其实像是这场宴会的总管:
“上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