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DeepSeek

1ac86936ec454843051780c59e6bdae1.jpeg

社会浪潮

2025年初,在还是欢庆的浓郁的新年氛围之中,DeepSeek 猛然爆火,但是他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技术积累、产品策略与市场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一个极具竞争力的 开源模型,用远低于行业预期的成本,提供了顶尖的性能,并通过出色的产品体验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在那样的氛围之下,DeepSeek 的请求量激增。但由于它并非阿里、腾讯或字节这类拥有庞大基础设施的大厂,服务器一度不堪重负,请求常常出现卡顿与失败。

与此同时,各家平台纷纷高调宣称自己 部署了 满血版 DeepSeek,借此吸引流量、争夺用户。这种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反而在无形中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到了 AI,也点燃了全民关注人工智能的热潮。 截屏2025-11-13 11.45.22.png

时至今日 仍然如此

在那场舆论浪潮中,凡是与 DeepSeek 挂钩的东西几乎都会爆火,其中以 AI 算命为噱头的视频文章也是不遑多让。

个人探索

我当时也被这股浪潮吸引,怀着浓厚的兴趣亲自把玩了一番。我使用了两张 NVIDIA RTX 3090 显卡,在服务器上通过 LLaMA Factory 进行 LoRA 微调,训练了一个 DeepSeek-1.5B 的算命小模型。

12d2c40ebbd2cad7c45ccf4693196f40.PNG

对普通人来说

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DeepSeek 大模型的爆火,使我们以几近 0 成本,提高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 提高文本效率:无论是写总结、改方案、做汇报,还是写公众号、整理资料,都能在几秒钟内生成高质量文本,自动优化语句逻辑与表达结构。
  • 重新定义生产力:程序员可以更快写代码、设计师能更高效出图、运营人员能瞬间生成策划案。
  • 成为人类伙伴: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一个懂你的伙伴。它能帮你规划时间、调整情绪、陪你聊天、提供建议。

但在便利之余,对我们自身也是挑战:

  • 信息过载与判断力稀释:当AI能快速总结、生成、整合信息时,我们越来越少去“思考”与“验证”。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却也可能让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退化。

  • 内容同质化:人人都能写、人人都能创作,但生成内容越容易,差异化反而越难。AI 写的文章、视频、设计,可能开始趋同、缺乏个人风格,这对真正的创作者而言,是一种无声的挑战。

  • 隐私与依赖的代价: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交由 AI 处理,AI 便掌握了你的隐私,一旦泄露,就是毁灭。

偶遇 MCP

社会浪潮

不知不觉从年初,来到了年中,DeepSeek 浪潮逐渐平息。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又是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一次,讨论的重心不再是 模型有多聪明,而是——模型终于学会了主动去 连接世界

0_vC3_S4SV-AWS0yuz.png

如果说 DeepSeek 让人们重新相信了大模型的智能潜能,那么 MCP 则让人看到了 AI 真正成为 智能体(Agent) 的那一天。它不再局限于语言理解,而是能通过一套通用协议,发现、调用并管理外部资源——数据库、工具、接口、文件系统,甚至其他 AI。

MCP 的出现,像是一场重新定义 AI 生态边界 的革命。它被称为「大模型的 HTTP 协议」,统一了模型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

在它的框架下,一个指令不再只是文字,而可能是一串实时触发的 API 请求,一次数据库检索,或一个函数执行的结果。

从 2025 年 7 月开始,Anthropic 率先开源了 MCP 的 SDK 与文档。短短两个月,GitHub 上相关项目便突破万星,各家厂商纷纷宣布接入支持。

OpenAI、DeepSeek、百度、字节……一时间,支持 MCP 成了新的技术标配,也成为各家展示技术开放能力的象征。

个人探索

就在这股浪潮中,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实践探索。 截屏2025-11-13 14.50.06.png

在我的项目—— 「 招标 AI 助手 」 中,我使用 MCP 将模型与外部世界相连:

  • 调用 ElasticSearch 执行 DSL 查询
  • 能生成 Markdown 报告文件
  • 能调取 行业与地区编码接口
  • 通过工具链控制标书文档的 解析、生成与存储
@Bean("communicateTool")
public ToolCallbackProvider communicateToolCallbackProvider(
        ElasticSearchService elasticSearchService) {

    // 构建统一的 ToolCallbackProvider
    MethodToolCallbackProvider provider = MethodToolCallbackProvider.builder()
            .toolObjects(elasticSearchService)  // 合并两个服务
            .build();

    // 打印所有注册的工具名称
    Arrays.stream(provider.getToolCallbacks())
            .map(ToolCallback::getName)
            .forEach(name -> System.out.println("communicate 注册的工具: " + name));

    return provider;
}

@Bean("commonTool")
public ToolCallbackProvider commonToolCallbackProvider(CommonService commonService) {
    // 构建统一的 ToolCallbackProvider
    MethodToolCallbackProvider provider = MethodToolCallbackProvider.builder()
            .toolObjects(commonService)  // 添加 CommonService
            .build();

    // 打印所有注册的工具名称
    Arrays.stream(provider.getToolCallbacks())
            .map(ToolCallback::getName)
            .forEach(name -> System.out.println("common 注册的工具: " + name));

    return provider;
}

截屏2025-11-13 14.40.30.png 模型不再只是 说我该怎么去做,而是真正 自己去做起了事

标书生成结果展示

由招标文档 到生成标书

对普通人来说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MCP 的出现真正让我们 解放了双手。只需一句话,AI 就能自动调用各种工具,为你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从一键生成爆火的短视频、文章,到替代那些机械、重复的任务,一切都变得轻而易举。AI 的效率越来越高,而普通人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果你不能一个人当五个人用,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

相拥 Trae Solo

什么是 Trae?

截屏2025-11-12 22.32.22.png

如果说 MCP 让模型具备了 行动的接口,那么 Trae 则让开发者真正看到了「人与 AI 共创」的工作形态。
Trae 是一个以 AI 为核心的开发平台,目标是让开发者能与模型像同事一样协作——
它不仅支持多模态上下文理解(代码、文档、终端、设计稿),还能在你的开发环境中持续学习、响应与反馈。

Trae Solo:为独行者而生的智能体

2025 年 11 月 12 日,Trae 发布了 Trae Solo ——一个为 独立开发者 打造的响应式 AI 开发伙伴。
官网这样定义它:


Trae Solo 模式是 Trae IDE 的高级功能模块,专为 独立开发者(Solo Developer) 设计。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AI 插件,而是一个能 主动协作、感知上下文、执行任务链 的智能开发环境。

在 Solo 模式下,AI 助手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 自主规划与执行任务:根据项目目标自动创建任务清单,跟踪开发进度,并动态调整优先级。
  • 智能代码分析与重构:理解项目结构与依赖关系,能在上下文中精确修改、优化或重构代码。
  • 多文件协同操作:支持跨文件、跨模块修改,确保逻辑一致与命名规范统一。
  • 自动化测试与验证:可主动运行单元测试、类型检查与功能验证,生成测试报告。
  • 项目状态感知:实时追踪代码变动、依赖包、运行状态与构建结果。
  • 原型协作:直接连接 Figma,在设计稿中标注、修改、生成组件或样式代码。
  • 自动部署:内置 Vercel 集成,一键构建与部署项目,生成可访问链接。
  • 支付集成:支持 Stripe 接口,可在项目中快速启用支付功能或测试交易流程。

截屏2025-11-13 15.48.04.png

一人即是团队

从AI发展的速度来说,甚至于世界的发展速度来说,没几年就会天翻地覆。

截屏2025-11-13 17.07.17.png 我们亲眼目睹世界的变革,那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心存侥幸。如果你寄希望于幻想,那必然被时代抛弃。作为普通人,成为一个 个人团队,或者是一个 微型盈利公司,远比日复一日的搬砖更可靠——因为不久的将来,砖可能都不存在了。

为什么说个人团队更好?

  • 超强生产力加持:借助顶级 AI 工具,无论是 Cursor 还是 Trae,我们只需专注于产品的设计。UI 设计、前端开发、后端逻辑、测试验证,甚至一键上线部署,都可以由 AI 集成体完成,你的背后是一整支智能团队。
  • 聚焦流量与反馈:与其死磕无意义的代码,不如抓住核心竞争力:在于 谁能让更多人 看到理解接受 你的产品。这意味着一款有流量的产品才是重点,毕竟有流量才有反馈,而修改自然有我背后的AI完成。
  • 快速迭代与低成本试错:AI 可以让你在数小时内完成原型、测试和优化,这使得我们能够高速迭代;你也可以尝试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无需付出什么代价。因为它的成本真的很低。

拥抱未来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