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视频播放器安卓版(百搜视频)
171.93MB · 2025-11-02
早上和往常一样打开 Cursor 准备开始搬砖,提示更新,更完出现一个 "Cursor 2.0 is Here" 的弹窗:
这种 大版本号 的更新 (之前都是1.xx) 一般都是 里程碑 (重磅功能 or 大的UI/UX变动) !点击 Leam More 跳转 更新日志页:
《New Coding Model and Agent Interface》
本节快速过下都有哪些新 Feature (特性)
要问 AI 编程工具的 "护城河" 是什么?那自然是 "基座模型的编程能力" —— 谁能更快、更准确、更便宜地生成开发者想要的代码。
之前的 Cursor 本质上是 Claude 和 GPT 的 "套壳",爆火的绝大部分原因归功于模型,当然,也受到两者的 掣(chè) 肘, 如:锁区 (禁止中国访问)、模型调用成本上涨 (研究出各种增收的 "蜜汁操作")。 现在自研模型出来了,说话也能 "硬气" 点了。
简介
本质
"代理式编码" 通俗点讲就是:
基准测试" 跑个分:
横轴两侧参数分别为:Intelligence (智能) 和 Speed (速度),纵轴条目依次为:
结论
定价
与几个主流编程模型相同,走 500次计费 的则是 1x:
️ 不过有点抠啊,自家新模型 发布都不 Free 几天给开发者爽一下,之前 codex 和 grok 都有。
实际体验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 "快",太快了,哗哗哗输出个不停,这是我在 codex 上未曾见过的景象:
体验:
之前的 "AI 交互" 主要有两类:文件内交互 (模型对光标处进行改写、补全) 和 聊天交互 (模型基于当前上下文回答或生成代码),Cursor 2.0 则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以 Agent 为核心"。
不用纠结具体要修改的文件,只需向 Cursor 提出你的最终目标,如:"开发一个用户登录功能/修复某个BUG"。这个目标会交给一个或多个 Agent 去处理,它会自己去分析代码库、阅读相关文件、编写新代码、修改旧代码,直到完成你交代的任务。
如题,新搞了个这样的模式,点击左上角的 "Agents" 即可进入 ( 怎么感觉是对标 Trae 的 SOLO 模式):
干掉了 代码相关 的视图,只保留了一个 Chat,看来是专为 "Vibe Coding 人群" 定制的模式:
不习惯这个模式的,可以点击 "Editor" 返回旧的 IDE 模式。
发布一个任务后,你可以同时启动多个 Agent 来解决这个问题。Cursor 利用 Git worktree/远程机隔离 为每个 Agent 创建了独立、干净的工作空间,它们可以自由修改代码,互不干扰。
在所有 Agent 完成后,你可以对比多路输出后 "择优采用"。 搁这 "养蛊" 呢 ???
点击模型,然后开启 "Use Multiple Models" (项目需要创建了 Git管理,不然这个选项是灰的,没法点 ️ 没创建的可以命令行执行 git init )。
打开后,下面的选项会默认选中 "Worktree":
然后,按需选择要 并行启动的模型 (最多8个),同一个模型最多可以选4个,这里我搞了 6个Agent:
发送任务后,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活来了, 似乎闻到了 Token 疯狂燃烧的味道~
Composer 1 速度真不是盖的,一骑绝尘,Codex 还在 planing,它已经把活干完了。Codex 是真的 "苟" 啊 (不确定的事我不做,不做就不会犯错):
下方会出现 文件改动 (点击可以进入"结果审查页面"),以及一些控制选项:
应用了更改的 Agent 会有一个勾:
当主目录已经应用过一个 Agent 的改动,当你试图 Apply 另一个 Agent 的改动,会出现下述弹窗:
Cursor 套壳 VS Code,后者是基于 Electron 框架开发的桌面应用:
内部运行一个 Chromium 环境,意味着它内部已经具备:
过去的 Cursor (以及 VS Code) 并没有把这部分 "浏览器能力" 直接暴露出来,只把它用于显示编辑器 UI。而在 Cursor 2.0 中,把这个内置的 Chromium 内核 扩展成一个可被 AI 与 用户 调用的真正浏览器环境。好处:
点击 Chat 的网络图标,选中 "Browser Tab",即可让 AI 在 IDE 内部打开网站、分析网页内容、执行调试,而无需安装额外工具或外部 Chrome:
Off 是关闭浏览器功能。Google Chrome 是使用外部的 Chrome 浏览器 来执行网页操作,Cursor 会通过本地接口与 Chrome 通信。适合想让 AI 操作真实的浏览器环境 (包含插件、登录态、Cookie 等) 的场景。
也可以 Ctrl + Shirt + P 进入控制面板,输入 "Browser",找到 "Cursor: Open Browser" 选项:
右侧两个功能选项分别是:选中元素 和 开发者工具:
选中元素后,会自动加到 Chat 中,鼠标挪上面去可以看到 元素信息:
然后可以让AI直接改:
感觉比较重磅的更新就这三,其它的更新一笔带过吧:
666,这下真的可以跟 AI "撕逼 (Speak) " 了,识别速度还挺快,支持多语言识别:
推出沙盒终端功能的 macOS 版本,Agent命令和未列入允许列表的shell命令,将默认在安全沙盒中运行。该沙盒环境拥有对用户工作区的读写权限,但无法访问互联网。
企业版用户可以在后台为团队定义统一的 自定义指令 和 规则,这些上下文会自动应用于团队的所有成员,无需在编辑器本地存储文件,并由团队管理员集中管理。团队命令本质上是保存在 .cursor/commands 文件夹中的markdown文件,当用户在聊天输入框中键入" / "时,Cursor会显示可用的命令。团队成员可以通过 Cursor 文档创建深度链接来共享自定义规则、命令和提示。
️ 以上就是关于 Cursor 2.0 的主要更新,感觉主要是迎合 "Vibe Coding" 的潮流,Agents 模式的界面设计就可见一斑:"让用户关注结果,由AI处理实施细节"。
️ 不过也合理,单纯依赖 "传统开发者" 付费,可能很就会快触及增长的 "天花板",而且 "同质竞争激烈",一堆做 AI 编程工具 的 (插件、IDE、CLI)。
而 Vibe Coding 面向的是 "有创业,但不会写代码" 的人,这类人可能是产品经理、设计师、科研人员、教育者、甚至学生。TA们不需要 "写对代码",只要 "表达想法",这个群体的规模远超前者。但也可能存在流失率高的问题,很多用户出于好奇尝试,一旦新鲜感过去或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
另外,Vibe Coding 的最大诟病在于可能产生大量难以维护、存在安全漏洞的 "垃圾代码",这对于构建严肃的、商业化的应用是致命的,如果平台无法解决质量和安全问题,其商业价值也将大打折扣。从"创意原型玩具" 到能够支撑可靠业务的 "生产力工具" 的路,还远着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