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这辆“未来之车”,正从科幻片中规模化驶向现实世界。全球资本市场对Robotaxi的热情再度高涨,从科技巨头到初创公司,纷纷加速布局,争夺这场未来出行变革的入场券。

近日,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开启港交所IPO,预计将在11月6日同日挂牌上市。从去年年底两家公司先后赴美上市到今年同步登陆港交所,也折射出Robotaxi行业大势所趋的全球认知。

不过,随着招股书的披露,两家的业绩表现摆在了明面上。纵观全球Robotaxi的竞争格局,资本与技术的喧嚣背后,这条核心赛道上的竞争格局已悄然分化。

01

核心业务增长缓慢

小马智行商业化难题待解

有研报指出,到 2030 年全球和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17450 亿美元和 6390 亿美元,2022 年至 2030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 91% 和 100%,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吸引众多玩家入局。

不过,市场狂欢背后,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持续存在:高昂的研发投入、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有限的地理运营区域,持续考验新入局者。

因此,寻求公开市场上市,成为初创公司“输血”续命、谋求下一步发展的共同选择。

从小马智行招股书来看,成本高企与亏损扩大的难题待解,目前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2024年小马智行净亏损达2.8亿美元,亏损率高达366%,2025年上半年亏损有所收窄,亏损率降至256%,但净亏损仍高达9064万美元,且同比扩大75.07%;2025年二季度,公司净亏损为5330万美元,同比扩大72.49%。公司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46.9%降至2024年的15.2%。

收入结构上,小马智行业务分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服务、技术授权与应用三大板块。其中,核心的Robotaxi收入占比仍偏低,2024年收入占比不足10%,尽管2025年二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7.8%,但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Robotaxi收入仅为325.6万美元,仅占公司上半年营收(3543万美元)的9.2%。

相较之下,文远知行的业绩表现相对较好。文远知行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文远知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28亿元、4.02亿元、3.61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33.3%,主要是由Robotaxi的相关收入明显增长带动。公司2024年实现销售Robotaxi及相关服务收入667.7万美元,收入占比为13.2%;而到今年上半年,该部分收入达到865.9万美元,其收入占比已经提升至31%。

“小马智行当前面临成本结构失衡、盈利周期漫长等问题,盈利节点或延至2028年后,这期间仍需持续融资。未来商业化布局可聚焦成本控制、场景拓展与技术迭代,以实现规模效应”。”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张思远表示。

02

全球Robotaxi竞速,决胜规模化落地

从全球Robotaxi市场来看,目前形成了谷歌Waymo、百度萝卜快跑、特斯拉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及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为代表的第二梯队,Uber、Lyft、滴滴等出行平台也在通过对外合作和自研的方式加码Robotaxi赛道。

从全球主要玩家披露的数据来看,谷歌Waymo和萝卜快跑在全球投入的Robotaxi规模最高,分别超过1500辆和1000辆;文远知行紧随其后,布局超过700辆Robotaxi;而小马智行目前投入商业化运营的Robotaxi仅为202辆、其余500多辆仍在测试阶段(测试或免费载客)。

车辆规模则直接决定订单数量和商业化收入。从公开数据来看,自2022年投入运营以来,小马智行Robotaxi累计收费单量仅为104万单,远远低于谷歌Waymo的1000万单和萝卜快跑的1400万单。

而Robotaxi的安全行驶里程来看,谷歌Waymo与萝卜快跑是全球唯二实现行驶里程过亿公里,分别为1.55亿公里和2亿公里,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相较之下,位居第二梯队的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在逐步拉开差距,文远知行行驶里程超过5500万公里,而小马智行里程不足4800万公里,其中扣除测试里程,其商业化运营里程不足2700万公里,仅为文远知行的一半。

“上市融资可以为公司提供宝贵的‘战时储备粮’,但这并不意味着盈利难题迎刃而解。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公众公司将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最终,这场竞赛的胜负手在于,谁能率先将每公里成本降至人类驾驶员之下,实现真正的‘单位经济模型’正向循环。”有分析师指出。

对于Robotaxi的发展前景,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上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收入来源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在自动驾驶行业经历周期性调整后,整体投资逻辑和价值评估体系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故事”不再是硬通货,取而代之的是技术的成熟度和对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度思考。

因此,对于投资人和资本市场而言,在创业公司上市潮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评估Robotaxi企业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谷歌、特斯拉甚至英伟达等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Robotaxi赛道的当下,考验的是中国无人驾驶企业规模化落地能力。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