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云听书app
17.87MB · 2025-10-15
当你用 ChatGPT 查询 “2024 年最新税收政策” 时,它可能会告诉你 “我的知识截止到 2023 年 10 月”;当企业想用 AI 解答内部规章制度时,又担心敏感数据泄露 —— 这些问题,RAG 技术都能解决。
作为分析式 AI 的核心应用之一,RAG(检索增强生成)通过 “检索外部知识 + 增强模型生成” 的模式,完美弥补了大模型 “知识过时、易 hallucinate(幻觉)、隐私难保障” 的短板。今天,我们就从 RAG 的基础原理出发,拆解核心技术选型,再通过两个实战案例,带你掌握 RAG 的落地逻辑。
在 RAG 出现之前,大模型的应用开发主要依赖提示工程和模型微调,但二者都有明显局限:
而 RAG 的核心价值,就是做大模型的 “外置知识库”—— 无需微调,只需通过实时检索外部文档,就能让模型生成更精准、更实时、更合规的答案。它的优势可以总结为 3 点:
大模型训练数据是静态的(比如 ChatGPT 截止 2023 年 10 月),RAG 可连接实时更新的知识库(如新闻、政策文件);
减少模型幻觉:
所有回答都基于检索到的真实文档,避免模型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保障数据隐私:
知识库可部署在本地 / 私有服务器,无需将敏感数据(如企业规章、医疗记录)上传至云端大模型。
简单来说:如果把大模型比作 “聪明的大脑”,RAG 就是 “精准的书架”—— 大脑再聪明,也需要书架上的书籍作为依据,才能给出靠谱答案。
RAG 的工作流程看似复杂,实则可拆解为数据预处理、检索、生成3 个核心步骤,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技术要点:
这一步的目标是将原始文档(PDF、Word、图片等)处理成机器能理解的 “知识片段”,并存储到向量数据库中,相当于 “整理书架” 的过程:
文档分块(Chunking):
将长文档拆分成短片段(比如 1000 字符 / 块),既要保证每个片段语义完整,又要便于后续检索。常见策略有 “语义切片”(按句子 / 段落切分)、“滑动窗口切片”(重叠切分避免信息丢失)等;
向量化处理:
用嵌入模型(Embedding Model)将文本片段转换成向量(一串数字),向量的相似度越高,代表文本语义越相近。比如 “苹果手机价格” 和 “iPhone 售价” 的向量会非常接近;
向量存储:
将向量存入向量数据库(如 FAISS、Milvus),方便后续快速相似度检索。
当用户提出问题时,系统需要从向量数据库中找到最相关的知识片段,相当于 “找书”:
查询向量化:
把用户的问题也转换成向量;
相似度检索:
在向量数据库中搜索与问题向量最相似的 Top N 个文本片段(比如 Top5);
重排序:
对检索结果再筛选(比如去掉重复片段、按相关性二次排序),确保最有用的知识被选中。
最后,将检索到的知识片段与用户问题结合,让大模型基于这些 “参考资料” 生成答案,相当于 “根据找到的书回答问题”:
上下文组装:
把问题和相关知识片段整合成结构化提示(Prompt),比如 “根据以下背景知识回答问题:知识片段 1 问题:XXX”;
模型生成:
大模型(如 DeepSeek、Qwen)基于增强后的上下文生成答案,确保回答完全来自检索到的知识,不凭空捏造。
RAG 的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向量化” 和 “检索” 的质量,这两步的技术选型至关重要。
Embedding 模型负责将文本转换成向量,不同模型的效果差异很大。根据文档语言和场景,可分为 4 类:
通用文本模型:
比如智源的 BGE-M3(支持 100 + 语言,长文本处理能力强)、OpenAI 的 text-embedding-3-large(英文表现优秀);
中文优化模型:
比如 xiaobu-embedding-v2(中文语义理解精准)、M3E-Base(轻量,适合本地部署);
指令驱动模型:
比如阿里云的 gte-Qwen2-7B-instruct(擅长处理复杂指令,支持代码 + 文本跨模态检索)、微软的 E5-mistral-7B(Zero-shot 任务表现好);
多模态模型
比如 OpenAI 的 CLIP(支持文本 + 图像跨模态检索,比如用 “万圣节海报” 检索相关图片)。
选型建议:中文场景优先选 M3E-Base 或 xiaobu-embedding-v2;复杂指令任务选 gte-Qwen2-7B-instruct;多模态(图文结合)选 CLIP。
向量数据库负责存储和检索向量,常用选型对比:
数据库 | 优势 | 劣势 | 适用场景 |
FAISS | 轻量、开源、检索速度快 | 无完整数据管理功能(如权限) | 本地测试、小规模项目 |
Milvus | 支持大规模数据、高可用 | 部署复杂、需要一定运维成本 | 企业级项目、海量数据 |
ChromaDB | 易用、支持多模态数据 | 性能略逊于 Milvus | 快速原型开发、中小规模项目 |
选型建议:本地实战用 FAISS(上手快),生产环境用 Milvus(稳定可靠)。
如果你想快速搭建一个能检索 PDF 文档的本地知识库,只需 4 步,代码可直接复用:
安装依赖库:
pip install PyPDF2 langchain sentence-transformers faiss-cpu;
准备 PDF 文档(比如企业规章制度、技术手册),这里以 “员工绩效考核办法.pdf” 为例。
from PyPDF2 import PdfReader
from langchain.text_splitter import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
# 读取PDF并提取文本
def extract_pdf_text(pdf_path):
pdf_reader = PdfReader(pdf_path)
text = ""
for page in pdf_reader.pages:
text += page.extract_text() or ""
return text
# 文本分块(语义切片,避免断句)
text_splitter = RecursiveCharacterTextSplitter(
chunk_size=1000, # 每块1000字符
chunk_overlap=200, # 重叠200字符,避免信息丢失
separators=["nn", "n", ".", " "] # 优先按段落、句子切分
)
pdf_text = extract_pdf_text("员工绩效考核办法.pdf")
text_chunks = text_splitter.split_text(pdf_text)
from langchain_community.embeddings import DashScopeEmbeddings
from langchain_community.vectorstores import FAISS
# 加载Embedding模型(用阿里云的text-embedding-v1)
embeddings = DashScopeEmbeddings(
model="text-embedding-v1",
dashscope_api_key="你的API密钥" # 需在阿里云百炼申请
)
# 构建FAISS向量数据库
db = FAISS.from_texts(text_chunks, embeddings)
# 保存数据库,下次可直接加载
db.save_local("faiss_pdf_db")
from langchain_community.llms import Tongyi
from langchain.chains.question_answering import load_qa_chain
# 加载大模型(DeepSeek-v3)
llm = Tongyi(model_name="deepseek-v3", dashscope_api_key="你的API密钥")
# 加载问答链(stuff模式:直接将知识片段传入模型)
chain = load_qa_chain(llm, chain_type="stuff")
# 用户问题
query = "绩效的等级?"
# 检索相关知识
docs = db.similarity_search(query, k=3) # 取Top3相关片段
# 生成答案
response = chain.run(input_documents=docs, question=query)
print(response)
# 输出结果:根据文件内容,返回绩效的等级...
这个案例能快速实现本地 PDF 检索,适合企业内部规章查询、个人学习资料检索等场景。
如果需要处理图文结合的场景(比如用户问 “某种疾病的典型影像特征”),普通 RAG 就不够了,需要多模态 RAG。医疗辅助诊断系统的案例就是典型:
文档处理:
用 PyMuPDF 处理医学 PDF 文献、python-docx 处理病历文档、Tesseract OCR 识别影像报告中的文字;
多模态 Embedding:
文本用 text-embedding-v4(1024 维向量),图像用 CLIP 模型(512 维向量,支持文本 - 图像跨模态检索);
向量数据库:
FAISS 分别存储文本向量和图像向量;
大模型:
Qwen-turbo 生成专业的医学建议。
很多人搭建 RAG 后会遇到 “检索不到相关知识”“回答有幻觉” 等问题,这里分享 3 个关键优化技巧:
数据清洗:
删除重复、过时、矛盾的信息(比如旧版医学指南);
敏感信息处理:
对患者隐私数据脱敏,避免泄露;
切片策略优化:
长文档用 “滑动窗口切片”(重叠率 20%-30%),结构化文档(如医学手册)用 “层次切片”(按标题 / 章节切分)。
查询转换:
模糊问题扩展成明确查询,比如用户问 “如何治疗感冒”,扩展为 “普通感冒的治疗方法 + 特殊情况(如孕妇、儿童)的注意事项”;
混合检索:
结合关键词检索(如 “药物名称”)和语义检索,避免单纯语义检索漏掉关键词匹配的内容;
重排序:
用 LLM 对检索结果二次打分,比如让模型判断 “这个片段是否能回答医学问题”,只保留分数高的片段。
优化提示词模板:
明确要求模型 “只使用医学背景知识回答,不添加额外信息”,比如 “根据以下医学文献,详细列出心脏病治疗方案,格式为:方案名称 - 适用症状 - 具体操作步骤”;
动态防护栏:
设置规则校验答案,比如 “答案必须包含检索到的关键医学术语(如‘心肌梗死’)”“治疗方案类回答必须分点列出”,不符合规则则让模型重新生成。
RAG 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大模型从 “凭记忆回答” 变成 “凭参考资料回答”—— 它不取代大模型,而是通过 “检索 + 增强” 的模式,让大模型在专业领域、实时场景、隐私敏感场景中更实用。
无论是企业搭建内部知识库、医疗辅助诊断系统,还是个人管理学习资料,RAG 都是目前最成熟、成本最低的方案。只要掌握 “分块 - 向量化 - 检索 - 生成” 的核心逻辑,再结合实际场景优化技术选型,就能快速落地属于自己的 RAG 应用。
如果你也想搭建 RAG 系统,不妨从最简单的 “本地 PDF 检索” 开始,用 FAISS+DeepSeek 跑通流程,再逐步尝试多模态、企业级部署 —— 实践出真知,动手才能真正掌握 RAG!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大模型,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学习大模型,提升你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