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xixi 10 月 12 日消息,即使你并未携带智能手机,只要经过一家提供 Wi-Fi 服务的咖啡馆,你的身份也可能被识别。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的研究人员发现,仅通过 Wi-Fi 信号即可实现对个体的身份识别。他们指出,这种技术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重大威胁。如今,要推断一个人的身份,已不再需要其随身携带智能手机或平板设备 —— 只要有 Wi-Fi 设备在其周围相互通信,就足以实现追踪与识别。该技术能够生成类似于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但其基础是无线电波而非可见光。研究团队呼吁,在未来的无线通信标准中必须建立相应的隐私保护机制。

“通过观察无线电波的传播情况,我们可以重建出周围环境乃至其中人物的图像,”KIT 卡斯特尔信息安全与可靠性研究所(KASTEL)的托尔斯滕・施特鲁费(Thorsten Strufe)教授表示,“其原理类似于普通相机,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们使用的是无线电波而不是光波来生成图像。”这位网络安全专家解释道,“因此,您是否随身携带 Wi-Fi 设备已不再重要。”即使关闭了个人设备也无济于事:“只要您周围的其他 Wi-Fi 设备处于活跃状态,就足够了。”

“这项技术使得每一台路由器都可能变成潜在的监控工具,”来自 KASTEL 的朱利安・托特(Julian Todt)警告说。“如果您经常路过某家提供 Wi-Fi 网络的咖啡馆,您的身份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记录并识别 —— 例如被政府机构或企业所利用。”施特鲁费强调,虽然情报机构或网络犯罪分子目前已有更简便的监控手段,但“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正逐渐构建起一个近乎全面覆盖的监控基础设施”。事实上,如今几乎所有的家庭、办公室、餐厅和公共场所都部署了 Wi-Fi 网络。

据alixixi了解,与依赖激光雷达(LIDAR)传感器或以往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的 Wi-Fi 监测方法不同,这种新型识别技术不需要任何专用硬件。攻击者仅需使用标准的商用 Wi-Fi 设备即可实施追踪。其核心机制在于利用合法用户设备向路由器发送的反馈信号 —— 即波束成形反馈信息(Beamform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BFI)。这些信号以明文形式传输,可被第三方截获和读取。通过对来自多个角度的 BFI 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可以生成多视角的人体轮廓图像,进而用于身份识别。一旦背后的机器学习模型完成训练,整个识别过程仅需数秒钟即可完成。

在一项涉及 197 名参与者的实验中,研究团队实现了接近 100% 的身份识别准确率,且不受观察角度或行走姿态的影响。“这项技术能力强大,但同时也对我们基本权利 —— 尤其是隐私权,构成了严峻挑战,”施特鲁费强调。研究人员紧急呼吁,在即将制定的 IEEE 802.11bf Wi-Fi 标准中纳入充分的隐私保护措施,以防止该技术被滥用,确保公众的数字安全与自由。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