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物流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2780亿参数“流云”大模型,有力推动物流行业数智化升级与“人工智能+”生态发展,助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来自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高校、企事业单位150余名嘉宾共襄盛举,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中国物流立足国家战略导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纵深推进“AI+物流”专项行动,聚力打造行业级“流云”大模型,以技术突破催生物流领域新质生产力,让政策蓝图转化为智慧物流的生动实践。

此次发布的“流云”大模型由中国物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科大讯飞、华为公司共同研发,以“架构领先、场景贯通、自主可控”三大突破为核心,创新构建“1”套智算底座,AI中台与数据中台“2”平台,物流视觉、语言、语音、预测、多模态“5”个大模型的“1+2+5”架构,于7月2日通过了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并已上架国务院国资委“焕新社区”。基于“流云”大模型能力,中国物流针对物流行业运输、仓储、供应链等领域研发了一系列智能物流系统与装备,全力打造中国物流“流云”品牌。

创新突破 构建综合物流场景应用标杆

“流云”大模型已在中国物流网络货运、仓储调度、物流供应链等九大领域成功应用,支持打造了智慧多式联运、园区视觉识别、智能仓储调度等高价值应用场景,并训练出行业知识、运营监管、招标投标、智能客服等多个智能体。同时,支持研发了卸车机器人、TIDV型轨道综合检测车等智能物流与交通装备。“流云”大模型可有效提升物流运营效率和供应链协同能力,降低生产作业安全风险和物流运营成本。

01 智慧运输的顶级规划师

中国物流智慧多式联运平台依托“流云”大模型能力,能够基于用户复杂运输需求,智能调用公路、水路、铁路等多源运力资源数据,一键生成“时效优先”“价格优先”等多维度多式联运方案,并智能进行运力匹配、路径规划,有效破解“一单制”落地难题。与传统模型算法相比,多式联运方案客户采纳率提高9%,运单匹配成交率提升10%,帮助客户平均降低运输成本5%。智慧多式联运场景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获得“2025年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02 物流园区的态势感知者

“流云”园区视觉识别管理平台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依托“流云”视觉大模型,实现对物流园区全域视频流实时汇聚和智能视觉解析,可精准识别“人、车、货、场”各要素,构建覆盖风险监测、预警、响应与处置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打造物流园区安全生产监控“一张网”。园区系统接入视觉识别管理平台后,物流园区安防巡检效率提升60%,人车通行效率提高30%,货物损坏率降低15%。

03 智能驱动的仓库调度大师

“流云”智能仓储调度平台依托“流云”预测大模型与求解技术,精准破解传统仓库调度中过度依赖人工经验、作业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等行业痛点,通过重构货量预测、多品类入库上架、拣货出库路径及装车配载智能协同调度模式。仓储系统接入智能仓储调度平台后,货量预测准确率超84%,入库距离缩短39%,仓储物流整体作业成本降低10%。

04 物流招投标的智慧处理能手

为解决传统招投标活动中人工编写文件效率低、质量把控难等痛点,中国物流融合“流云”大模型文本生成、语义理解等能力,构建覆盖物流采购全场景的模板库、规则库与知识库,研发招投标文件智能编写、智能辅助评标、全流程招采智能助手,赋能“招、投、评”物流采购全链路。接入“流云”大模型后,招投标文件编写效率平均提升70%,评审风险识别率达90%。

05 能源化工物流供应链的安全“守护神”

针对能源化工物流供应链领域效率偏低、成本高企、安全风险突出等行业痛点,构建了“市场需求精准预判-仓储库存科学调控-运输网络动态优化-物流过程智能监管-终端配送高效触达”的一体化集成服务平台。能源化工物流平台接入“流云”大模型后,供应链集成服务整体效率提升5%,人工成本节约40%。

06 多才多艺的物流百事通

“流云”智慧大脑是中国物流基于物流行业知识和内部数据打造的智慧中枢,基于其智能体平台的强大功能,目前已研发出行业知识、宏观研究、智能会议、公文写作、制度问答、运营监管等多个智能助手,并在集团内部广泛应用,实现意图识别准确率达85%,问答准确率整体超90%。

07 包装检测的绿色践行者

为助力社会过度包装治理,遵循《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融合“流云”大模型和3D视觉成像等技术研发过度包装检测系统。系统针对31类食品和16类化妆品,有效实现包装空隙率、层数、重量的自动化测量,检测准确率达95%以上,效率提升70%,助力包装行业向规范、绿色、智能发展。

08 轨道上的智能安全卫士

针对铁路轨道运维长期依赖规则判断、定期巡检和专家经验的传统模式,“流云”大模型有力支持轨道运维智能化。通过为每一根钢轨搭载“数字身份证”,打通供应、质监、焊接、探伤、养护全环节,构建数字孪生体系。基于“流云”大模型能力并结合三维点云动态建模等技术,研发TIDV轨道综合检测车,首创“七维一体”检测模式,实现自动分析波磨、核伤、焊缝疲劳演变规律,天窗利用率提升83%;研发现场焊接“智脑”设备,实现焊接作业过程识别率超95%。

09 物流装卸的无人作业先锋

针对传统装卸作业高度依赖人工、工作强度大、作业风险高等痛点,研发智能卸车机器人。作为一款基于“流云”大模型的具身智能产品,智能卸车机器人通过多模态目标识别定位,精准识别货物并快速规划最优拾取路径,作业效率达1000箱/小时以上,实现特定场景卸车作业无人化。

标准领航 助力“AI+物流”产业生态焕新发展

本次发布会还发布了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中国物流作为牵头企业,协同组长单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电子标准院,并联合中国远洋海运、招商局集团,共同编制的《“慧聚智评” 物流行业大模型评测标准》。标准聚焦物流行业运输、仓储等四大核心场景,选取9个典型任务,标准构建了16项关键评测指标的综合评估体系,采用“人工+自动”方式对模型功能性、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交互性以及应用性六大维度全面评测,全面评估大模型在文本分类、信息抽取、任务分解等17个能力上的表现。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促进大模型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未来,中国物流将继续坚持“开放共享、生态共建”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的重要作用,与各方携手共建“AI+物流”产业生态和治理框架,共同推进物流行业焕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关键支撑。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