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xixi 11 月 4 日消息,国家安全部今日发文,解析了一起典型案例,警示青年学生群体需警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以求职兼职为名设下的圈套。

该案例涉及一名青年学生金某。alixixi从国家安全部公告获悉,金某在读研期间,因需要实习经历,在校内论坛发现某国驻华使馆发布的招聘经济学、管理学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研究助理的信息。

金某投递简历后,一名自称是该使馆外交官的 A 对其进行了面试,金某随后“入职”。初期工作内容是按照 A 的要求,在互联网上查询经济类公开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按次收取现金报酬。虽然金某曾对工作进行疑虑,但 A 解释称材料仅用于两国经贸合作,且报酬丰厚,金某便继续合作。

金某毕业后,仍与 A 保持“合作”赚取“外快”。随着时间推移,A 要求金某签订《咨询顾问协议》,按月支付薪金,并将合作方向转向政治、能源、国际问题等热点领域。A 不仅指导金某搜集分析敏感数据、撰写报告,还希望金某介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此时,金某对 A 的身份产生怀疑,感觉存在风险,遂主动疏离并停止了合作往来。

国家安全部侦查发现,A 的真实身份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并已将其纳入侦察视线。鉴于金某在合作期间并不知晓 A 的间谍身份,且主动停止了违法行为,未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对金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没收其违法所得。

国家安全部提醒: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应当自觉将“国家安全高于一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面对境外机构或个人提出的所谓“学术交流”“合作邀约”“高薪兼职”时,务必保持高度警惕和头脑清醒,认清间谍“圈套”,切莫因小失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实施间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实施间谍行为,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予以奖励。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