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嵌入式 SIM 卡,理论上代表了手机卡槽的未来、换号更便捷、设备场景更丰富;但事实是,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它的普及仍面临诸多“落地阻力”。以下,我们从多个角度拆解“为什么 eSIM 这么难落地”。

6f061d950a7b020839e2b275e1b757c3562cc8fe.webp.jpg

1. 监管与运营商难题:传统 SIM 卡格局难迅速突破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据媒体报道,苹果最新机型 Apple iPhone Air 在中国市场因 eSIM 功能尚未完全获批而推迟上市。

原因之一是:三大运营商(China Mobile、China Unicom、China Telecom)虽已表示支持 eSIM,但仍须等待监管部门(如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完成审核与配套流程。

此外,运营商原有实体 SIM 卡的商业模式(包括卡片发行、换卡费用、销售渠道)被 eSIM 打乱,也让他们在推进上并不急于「立即全面替换」。据行业分析,中国联通为先行者,但其他运营商仍在观望。

因此,从制度与商业体系来看,eSIM 的“推倒重建”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

2. 产业生态尚不完善:设备、芯片、标准三大环节仍在调试

eSIM 的实现不仅是一个「把 SIM 卡换成芯片」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设备支持、芯片安全、远程配置(RSP)、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互通、用户认证流程等多个环节。

– 报告指出:在中国,尽管 IoT(物联网)设备中的 eSIM 应用较快,但手机端 eSIM 用户意识低、设备支持有限。

– 安全与互操作标准也被视为瓶颈。某研究指出,远程 SIM 配置(RSP)协议在部分场景下仍存在安全漏洞。

– 设备厂商虽然在增加 eSIM 支持,但仍有机型在中国市场因运营商或认证问题无法启用。比如苹果即使机型全球支持 eSIM,但中国版仍受限制。

综上,单个设备支持是一个小环节,整个产业链—from 芯片厂商 → 设备 OEM → 运营商 →用户启动流程—都必须协同推进,而现实落地需要时间。

3. 用户认知与使用习惯尚未转变:换卡方便≠换卡意愿

从用户角度讲,为什么 eSIM 虽好但依旧推不上来?原因包括:

很多用户习惯身边的实体 SIM 卡、换号换卡有心理障碍。

虽然 eSIM 宣称「无卡槽更薄」「切换更快」,但换号搬号流程、号码保留、资费变动、操作复杂感仍令部分用户犹豫。正如报告所述:用户对 eSIM 功能知晓率低,仅约 20%–30%。

运营商“卡拉特惠”“换卡活动”一向是拉流量手段,而 eSIM 若替代实体卡,则也需要新的营销方式。这意味着用户暂时看不到「换 eSIM 比换实体卡更好」的明确利益。

因此,从用户采纳来看,虽然潜力大,但当前变革性变化尚未完全落地为普通话题。

4. 场景先行但手机市场难率先突破:IoT 较快,手机端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在 IoT 设备(如车联网、智能穿戴、工业监控)中, eSIM 反而更先落地。报告中指出,到 2030 年,全球 IoT eSIM 连接数或达 22 亿。

手机端则因为上述监管、产业链、用户习惯等阻力,进程较慢。也就是说,虽然“换卡更便捷”“无实体卡槽设计未来派”,但手机市场的 eSIM 普及仍需“从背后推” rather than “从前排冲”。

5. 未来展望:关键节点就在“2026–2027 年”

多方研究机构预测,2027 年将成为 中国手机端 eSIM 的大拐点。报告指出,手机厂商(如 OPPO)到 2030 年其 eSIM 出货率将显著提升。

如果监管审批加快、运营商全面开放、设备厂商提升支持、用户认知增长,那么 eSIM 从“试跑”到“主流”可能很快。

但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窗口开启”而非“门已经敞开”状态——一句话:eSIM 未来可期,但现在尚困难重重。

总结

综上所述,eSIM 这么难落地的核心原因在于:

必须破旧体系:运营商与监管两端的转型成本高;

产业链多环节协调:设备、芯片、身份验证、安全标准、系统兼容都必须同步;

用户习惯与价值感知尚未完全转变:便利性尚未完全兑现;

虽然 IoT 场景先行,但手机市场仍在“准备”状态。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可能短期内仍是“看到 eSIM 但用不到”。但对于整个行业来看,正迈步进入“从实体卡向数字卡”转换的关键期。

未来一两年,随着监管放行、设备支持扩大、运营商服务完善,或许我们会真正迎来“无卡时代”的铺开。

本站提供的所有下载资源均来自互联网,仅提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获得授权。 如您发现有涉嫌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